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lzqwap(自强不息)的博客

老知青王安平欢迎您的光临!

 
 
 

日志

 
 
关于我

贵阳十六中老三届知青王安平,网名自强不息。修地球时代过课,年近花甲学习电脑开始触网。信奉“人在做天在看不欺心”。

【足迹】84、汉子难  

2011-11-01 17:05:36|  分类: 知青岁月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84、汉子难

俗话说,一钱逼死英雄汉。愚从来不敢妄称英雄,也远未落到被逼致命的恐怖境地。不过,知青时代确实因囊中羞涩吃过不少苦头,至今记忆犹新。诚如乡亲们所言:有钱就是男子汉,无钱汉子也为难啊!

 

   

跋涉几十里走出深山,就只为到白市邮电所寄封家书。

清水江横在眼前,对岸下游五六里处就是目的地。下意识地摸摸衣袋,仅有的五分硬币竟然不翼而飞,翻遍所有荷包却找不出哪怕是能够坐渡船的二分钱。无法可想,一咬牙自行解决——泅过去!

看看四下空无一人,赶忙三两下剥光衣裤卷成一卷,赤条条单手将其托出水面,便朝对岸游去。

幸好:自己不是旱鸭子;气温不算太低;抵达对岸时四下依然不见一人。

寄信前下意识检查一遍,那枚五分硬币竟然静静躺在信封里,让人哭笑不得。

 

笑不出来

曾听过一个故事,某夜某君不慎掉了一枚二分硬币到床下,于是花了一毛钱买根蜡烛点上爬到床下去寻那枚硬币,同伴笑他得不偿失,某君不以为然:我这人就是这样,吃亏要吃在明处心里才舒坦!

当时听了也觉得好笑,却不料自己不久也当了一回某君,而且一点也笑不出来。

那时同伴们已经全部返城。夜晚,我不慎掉了几枚硬币在房内,当时不假思索便端起煤油灯弯腰去寻,还没看见硬币却立马点燃了挂在墙上的蓑衣,说时迟那时快,我一把扯下蓑衣,几脚踩灭了烈火。

当时吓得够呛,虽然避免了一场火灾,一想到隔壁那生产队的粮仓要是被烧,我肯定躲不过牢狱之灾了,更何况那时我头上还有一顶足以压死人的“黑狗崽子”的大帽子呢!



 

网友精彩跟帖分享


一分钱难倒男子汉,现代人听着好像是笑谈,实际上真就是把人难倒。不难看出面对河水心中多么不是滋味,我们大家都是从哪个手中无钱的时候经历过,太理解了。真心话!

——中知网友塔松2012/12/24 12:22:00

 

小故事写得既简短又精彩,生活的气息很浓厚,令人产生联想和回味无穷。

——挚友孙伯江2012/12/24 16:00:00

 

拜读佳作。川黔毗邻,读你的文章,插队的环境、风土人情、经历都那么熟悉,读来倍感亲切,让人产生“这是我们生产队的知青噻。”的错觉。

——中知网友冬月雪2012/12/24 21:49:00

 

我们插队的钱没有来源,苦在心里。那不悔的知青多半一月有几十大洋呢。咱悔又如何?只能留下文字任后人评说!

——新浪网友雁归烟霞2013-4-1  10:19

 

一钱逼死英雄汉,在插队的岁月里我们都是毫无经济来源的,每一分钱都是经过再三斟酌才肯出手。只有过来之人才会有这样深切的体会。

——新浪网友603室的清茶淡饭2013-4-1  11:11

 

二分钱买一盒火柴,根根都要省着用,点烟时,只要有人在抽烟,必定选择对火,就是为省下那一根火柴。那样的情景,现在的人们一定无法理解。

——新浪网友闲龙野鹤2013-4-1  14:59

 

都是这样,没钱的窘迫。

——新浪网友上海跃进农场三连2013-4-1  16:04

 

插队知青缺的就是钱,多数人要靠家里支持。

——新浪网友sanguangshuise2013-4-1  17:10

 

看了老兄文章,为自己当年选择去黑龙江插队庆幸,我们那里路途遥远、生活条件以及生存环境恶劣,劳动极其艰苦,但所幸收入还好,没有遇到过老兄那样的窘况。我们当年69届去云南水利兵团以及江西、安徽插队的同学们就惨了,给家里父母带来巨大经济负担。听说过我们去安徽插队的同学寄信买不起邮票,就只写收信人地址、寄信人地址写“内详”二字,信到了上海由父母补交邮费的。

——新浪网友上海周忠明2013-4-23  10:38

 

谢谢忠明兄弟的深切理解!您确实幸运,据我所知,您的不少同乡也曾经和我同在一个县(不在一个镇)插队,其中最惨的因为经济困难家境贫寒下乡七八年竟无力返家看望年迈的父母。您说有的同学连寄信的邮票也买不起,这种情况在我认识的同学中也有。呵呵,都是贫穷闹的,好在大家都挺过来了!

——自强不息2013-4-23  14:24

汉子没钱也犯难,

泅水因缺二分钱,

为找床下几硬币,

险些成为纵火犯。

——老友龙行天下2014/5/8 8:01:00

 

眼明手快扯下蓑衣,化险为夷,值得庆幸。蓑衣是最古老的雨具,南方的蓑衣都是用棕编成的,过去每个村里都能看到几棵棕树,就是为了割下表皮制作蓑衣。我们村里也是使用煤油灯照明,有一次在村民家中看到,主人手持油灯时,不小心碰到墙上挂的蓑衣,瞬间燃起一团大火,感觉像浇上汽油一样。这时才知道蓑衣表面布满细细的棕毛,极易燃烧。

——中知网友麻纱老农2014/5/8 9:19:00


谢谢朋友分享!请看下篇:《85、还债》
  评论这张
 
阅读(292)| 评论(64)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