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lzqwap(自强不息)的博客

老知青王安平欢迎您的光临!

 
 
 

日志

 
 
关于我

贵阳十六中老三届知青王安平,网名自强不息。修地球时代过课,年近花甲学习电脑开始触网。信奉“人在做天在看不欺心”。

【足迹】67、遇险  

2012-06-06 08:25:21|  分类: 知青岁月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67、遇险

 

一九七四年四月七日,我从家中返回生产队,路过凯里经亲友引荐,认识了天柱县交通管理站龙站长,并搭乘他的摩托回天柱。

我对这种麦绿色的双轮摩托车一无所知。此前仅看见邮电局的人骑着它风驰电掣地招摇过市,对那些神气活现的骑手羡慕不已。而今第一次坐上它才知道那滋味并不好受,特别是当摩托驶出县城上了凸凹不平的公路后,更是被颠得紧张得要命。

“抓紧!莫打瞌睡!”龙站长一边注意避让来往的车辆,一边大声提醒我。

天啦,即使是瞌睡大王,我想也绝不敢在飞驰的摩托车上打盹吧?自打上车,我就紧紧地抓住扶手,一刻也不敢吊歪。尽管命运多舛,我也不想拿自个儿的生命开玩笑。

我不敢分散龙站长的注意力,一直保持沉默,事实上也无话可说,便努力坐得舒服一些,考虑回到生产队后怎样给朋友们写信。

突然,摩托车猛烈地左右晃动起来,眼前的路边有很大一堆夹着石块的泥土,路面上大大小小的石块散落一地。显然,这里不久前发生过塌方。我使劲抓住扶手,仿佛汗毛和头发全都竖了起来。

猛然间,车轮腾空而起,我猝不及防被抛起来,旋即重重的砸到龙站长背上,摩托车歪在一旁,汽油从震开的油箱嘴汨汨地往外泄。我们慌忙爬起来扶正摩托车盖上油箱盖。

上帝保佑!我和龙站长居然完好无损。不过眼前的情形却让我倒吸口凉气:距我们摔倒的地方不到一尺,竟是令人目眩的悬崖!

龙站长望着崖下直吐舌头,我强作镇定为他递上点燃的香烟,全身却虚汗直冒。

我们拍拍身上的尘土,把摩托车推出塌方地段,又继续赶路。

此时龙站长驾车要谨慎多了。每当有车辆超过我们,龙站长都会减速与之拉开距离,以免少吃灰。而遇到迎面而来的车辆,则加大油门尽快冲出那浓浓的灰尘。

摩托车时快时慢,我忍不住去窥探前面时速表上的指针:45-50-60,龙站长仿佛猜到了我的心思,逐渐提高了速度。我暗自盘算,如果顺利,最迟下午两点可达天柱县城,那么即使步行,天黑之前也能够赶到樟木林场。

正在想入非非之际,摩托车又在弯道上翻了!我们双双侧翻滑倒在地,左腿都被摩托车压住狼狈不堪。

龙站长的左手掌擦伤得很厉害,纱手套上浸出一片血迹。我的左手拇指也蹭破一块皮,左膝外侧也留下清淤一片。

更倒霉的是,我们的伙伴——摩托车再也不吭气了。

幸得龙站长的工作之便,我们不久就搭乘顺道的空货车到了三穗县,并且不得不在那里过夜。

次日清晨,我俩又搭乘开往天柱县的货车,车上的磷肥恰好运往白市供销社。于是,我终于在午饭前平安地回到了队里。

2012-6-6

笔者注:本文根据一九七四年四月九日给友人的信改写。


网友精彩跟帖分享

读着这篇文章,莫说你亲临其镜,我都倒吸一口冷气啊!好险。真是好人有好报!

——老友冬雪2012-06-07 23:30

 

    朋友好险啊!真为你捏了一把汗。

——网易网友傲蕾一芳

 

摩托车在途中两次翻倒,幸亏人无大碍,太危险了!

——挚友孙伯江2012/9/25 15:33:00 

 

拜读佳作,想起知青出行的不易,骑摩托车比较危险,俗称“肉包铁”,尤其在崎岖的路上。不过,在七十年代,拥有摩托车的人还是很牛的。

    我们公社的知青,有一年春节后返回山村,下了火车,到汽车站买去公社的汽车票,居然需要证明。本来买车票从来不用证明的,有几个知青没有随身携带证明,无法买到车票。其他人也爱莫能助。这几个知青只好安步当车,沿着公路走。火车站距离公社有90华里,从早上走到天黑。

——中知网友麻纱老农2012/9/25 19:24:00

 

从家返队路途险,

先乘摩托两次翻,

幸有友人关系强,

一辆卡车送回还。

——老友龙行天下2012/9/26 8:12:00

 

两次翻车,均无大碍--老弟命大!

——中知网友山光水色2012/9/26 22:54:00

 

    惊险的归途。让人提心吊胆!

——新浪网友雁归烟霞2013-2-1  14:51

 

    在城市里坐摩托车也很危险,吓得我根本不敢睁眼。后来再也不敢坐了。

——新浪网友上海跃进农场三连2013-2-1  16:23

 

人生就是一条河,

有时清澈,

有时混浊,

不管怎么样,

都在心中囊括。

清澈的时候,

平静如镜,

心里的东西悠闲自得,

稀稀落落。

浑浊的时候,

浊浪翻滚,

昏昏惑惑。

——新浪网友laobing2013-2-2  14:51

 

1970年代的山路开六十公里,当然疯狂了。没出事,福大了。

——新浪网友石雨2013-2-3  23:10

 

    幂幂之中苍天有眼,保佑着好人一生平安。

——新浪网友海阔天空2013-2-4  15:14

 

竟然两次翻车!惊险!老兄你这一路就像我们的知青之路,坎坎坷坷,一路风雨、一路凶险。好在我们一路跌跌撞撞地走过来了!

——新浪网友上海周忠明2013-4-17  10:20

 

    忠明您好!您的比喻非常贴切,谢谢您!让我们珍惜健康、珍惜生命,平安快乐地度过我们的晚年吧!谢谢您!

——自强不息(2013-4-18  10:07)

 

坐在摩托车后座上走山路的确很危险,两次翻车只是擦皮伤,真是万幸。特别是悬崖边上翻车,真是危如累卵!

——中知网友千帆过2014/3/3 22:12:00

 

坐着摩托走山路,

一路艰险在沿途,

后来干脆走不动,

只能搭车达归途。

——老友龙行天下2014/3/4 8:36:00

 

开小汽车俗称“铁包肉”,驾摩托车俗称“肉包铁”,尤其是在路况不好的道路上长途驾驶,坐在后座确实不安全。

    当年乡村摩托车难得一见,生产队有一台手扶拖拉机,如果赶墟的时候,碰巧遇上队里的手扶拖拉机,站在拖斗上回村,节省了时间和体力,求之不得,哪管安全与否。

——中知网友麻纱老农2014/3/4 9:00:00

 

    老农老友下午好!谢谢您的精彩点评!

    您用的“铁包肉”和“肉包铁”非常生动形象,学习了。谢谢您!当年的我们许多时候的确非常亡命,也许是年轻气盛,亦或是懵懂无知,或许是二者兼而有之吧?好在一切都过去了! 

    我所插队的地方地处湘黔交界的深山老林,不管是到贵州还是湖南的乡镇赶场(正如你们赶墟)都不得不靠双腿,别说机动车辆了,就是牛马也无法拉车在那蜿蜒崎岖的山道上行驶。不过这倒让我们练就了一双铁腿,行走的速度(当年)恐怕不亚于“竞走”运动员吧?呵呵!好汉不提当年勇,让您见笑了。

——自强不息2014/3/4 16:44:00

 

两次翻车幸无大碍而有惊无险,好么,这纯粹是玩命!现在回想起来,恐怕仍然心有余悸。老兄把握今日的幸福,快乐的度过每一天!

——挚友孙伯江2014/3/4 10:12:00

 

    伯江下午好!谢谢您的关心、理解和祝福!知青年代的许多经历至今回想起来的确心有余悸,比起那些长眠他乡的同伴、比起那些被烈焰吞噬的荒友、我们的确算得上幸运的了。真的应该好好把握今天的幸福,高高兴兴度过每一天!隔屏向您鞠躬致谢!

——自强不息2014/3/4 16:58:00

 

楼主的摩托车之旅是很危险,尤其是在山间的土路上开60公里时速,那是在玩命。呵呵!

 记得当年国产摩托车是长江750型,挺重的。

 不过,看到南方知青骑摩托,与我们北方知青骑马,或是赶车有很大的不同,这是否与南方缺少马匹有关?

——新中知网友笑眯眯2015/10/8 10:48:00

 

笑眯眯朋友下午好!谢谢您的关注和点评!先强调一点:文中的我当年只是“搭乘”摩托而不是“骑”摩托。此外,南方确实缺少马匹。而我插队的生产队在西南边陲处于大山深处,山路崎岖陡峭,也不适合马匹行走。再次谢谢您!紧握您的手!问好!

——自强不息2015/10/8 14:10:00

 

您说得是,贵州是个多山的地方。呵呵!

 

在东北多是平原,当年农村的运输多是马车。个人也有赶小驴车,或是骑驴的。后来条件好了,自行车也逐渐地多了起来。

 

兵团条件好,有卡车,连队也有胶轮拖拉机,反到是坐马车的不多了。

 

记得当年在火车站有一个小化肥厂,就是从贵州运来好多的石头,用球磨机粉碎后,再加上酸就成了磷肥。也有从国外运来的石头,说是要比贵族的含磷高。

——新中知网友笑眯眯2015/10/9 9:16:00

 

主要是和道路有关。南方多水田,田埂小路窄得只能过一个人;又多雨,田边稍宽的路也总是泥泞不堪,没法走车马。南方多摩托车也与道路和地形有关。自强兄也真够命大的。

——老友闯北走南2015/10/8 14:02:00

 

……距我们摔倒的地方不到一尺,竟是令人目眩的悬崖!

好么,差点没进鬼门关,太危险了!王兄那次搭乘摩托车的经历,简直就是历险记。如今回想起来,可能仍然心有余悸。温故知新,把握今日,祝老兄幸福快乐的度过每一天!

——挚友孙伯江2015/10/9 7:36:00 

 

骑上摩托回乡去,

一路颠簸没脾气,

两次摔倒另搭车,

总算平安归故里。

——老友龙行天下2015/10/9 9:21:00

谢谢朋友分享!请看下篇《68、书恋》
  评论这张
 
阅读(334)| 评论(85)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